本网讯 近期,湖州市地方人大工作研究会换届大会暨人大理论研究工作部署会召开。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熟知并非真知”,勉励大家积极开展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令在场人员感触颇深,尤其是基层人大工作者纷纷感慨,“这六个字,真的把我们的工作状态说得明明白白了!”
那么,开展基层人大工作,“熟知”与“真知”的差距在哪里?又该如何通过理论研究,推动基层人大工作由“熟知”走向“真知”?
一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前后,经过百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21年,党中央首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实践达到了新境界,我国已经拥有可以同西方平等对话的民主话语体系。
但也要看到,相较于国家层面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我们对于基层人大工作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基层人大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对根本政治制度的思考研究不够充分,常常表现出三个“知道”,三个“不知道”。
“我知道制度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一些基层人大工作者知道人民代表代会制度具有完善的顶层设计,是最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选择,但对于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却说不清道不明。
“我知道怎么干,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一些基层人大工作者牢记人大工作程序法定,能够按照规定履行职责,但对于规定背后的逻辑不甚理解,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生搬硬套的情况。
“我知道要创新,但我不知道是真创新还是乱创新。”一些基层人大工作者有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的意识,但在操作中却容易“误入歧途”。比如,有的乡镇为了节省人代会时间,在听取报告后不设分组审议环节,而是请代表直接在大会现场发表意见,代表们有所顾虑也就有所保留,这看似提高了会议效率,实际上却让根本政治制度走了过场。
二
上述情况的出现,有基层人大人少事多、精力分散等客观因素,但根源还是在主观认识上。“不知道”的背后往往有一些“貌似合理”的声音,需要我们重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已经很完善了,基层人大只要照着落实就好了。”一些基层人大工作者认为自己就是单纯的“执行者”,只要照章办事就可以了。这实质上是对基层人大工作的定位存在偏差,不愿投入精力开展工作研究和探索。人民代表代表大会制度尽管有着完善的顶层设计,但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制度,需要在不断发展中走向成熟。落实根本政治制度,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基层人大层面立足工作实际深入研究,探索完善具体制度机制,对于推动根本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学习研究作为终身课题,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理论研究就是高校专家的工作,就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一些基层人大工作者一接到理论研究的任务,首先想到“业务外包”,自己则当起“甩手掌柜”。这实质上是对基层人大职能存在误解,不愿参与到理论研究中。理论研究固然是高校专家的工作,但如果离开了一线基层人大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仅凭书斋内苦思冥想,很难形成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成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求的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和理论研究功底深厚的高校专家一起发力,来一场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推动研究成果实现价值倍增。
“我只会和群众打交道,帮他们解决问题,让我坐下来写文章,是不是太难为我了。”一些基层人大工作者在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时如鱼得水,是联系服务群众的一把好手,但是到总结工作提炼经验时就面露难色,要搞理论研究更是难上加难,本能抗拒。这实质上就是因为本领恐慌而不敢尝试。事实上,开展人大工作,只有想明白了才能真正做明白,而理论研究就是最好的深度思考过程。只有自己拿起笔,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成文章,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履职本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理论研究、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开展群众工作的水平也会有质的跨越。
三
今年7月,市人大党组制定了加强和改进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的意见,得到市委转发,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基层人大工作者的精力。基层人大工作者应当珍惜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开展理论研究。
首先,要勇于扮演好“三个角色”:
要做“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基层人大工作者推动根本政治制度在一线的实践,在当地群众的眼中,就是实打实的专家,一言一行都在向身边群众阐释根本政治制度。因此必须扛起“代言人”的担当,发挥贴近百姓、容易得到关注的优势,把根本政治制度研究透、宣传好,让群众更加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要做“一叶知秋”的观察者。要看到每一个环节设置、每一次议题安排、每一张民主投票,其背后都是根本政治制度具象化的实践,并从中找到理论研究的切口,用人大语言体系、理论体系、逻辑体系讲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实践的故事。
要做“功在不舍”的登山客。理论研究犹如翻山越岭,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要把心静下来,摈弃“完成任务”的想法、“走马观花”的浮躁、“半路歇脚”的惰性,把理论研究融入日常,让分析思考成为习惯,在日日做功、久久为功中积淀和升华。
接下来,要努力过好“三道关口”:
要过好“积累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特别是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努力以知识储备的厚度增加理论研究的深度。
要过好“调研关”。要发挥好离群众最近,离实际最近的优势,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切实摸清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工作落实的堵点痛点,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为理论研究持续深入提供支撑。
要过好“表达关”。要坚持面向大众、深入浅出,在表达方式选择上要多用百姓听得懂的话语、生动形象的故事,推动研究成果传播效果最大化,让根本政治制度在更加鲜活的讲述中为更多群众所理解熟悉。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层人大深度思考和积极投入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向高校专家借智借力,探索构建“专家+基层”的合作模式,形成“专家+代表+乡镇街道”等研究机制,为专家参与设计更多“接入口”,让专家能更加便捷参与到基层人大一线工作全过程,促进专家的“思维流”与人大的“业务流”相汇合,在深度融入中形成高质量成果。
基层人大工作从“熟知”走向“真知”的过程,既是基层人大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指导基层人大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更是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不断注入生命力的过程。
这是一条漫长而光荣的路,每一位基层人大工作者都应该在这里留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