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在海宁这片土地能孕育出“民情直通车”?何为“民情直通车”海宁模式?“民情直通车”的时代价值是什么…… 10月11日,一场在海宁市举行的民情直通20年·民呼我应理论研讨会给出了答案。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人大》杂志社、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中共海宁市委主办,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承办。 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法学会、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围绕“民情直通车”展开研究探讨,推动“民情直通车”创新提升再出发,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海宁的生动实践。 “这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在海宁的生动实践!”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认为,“民情直通车”也是新时代人大制度在基层实践的一个有效路径。 
2003年10月18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在硖石镇白漾社区举行“民情直通车”活动揭牌仪式。 2003年,海宁人大首创 “民情直通车”,在人大代表与政府工作部门之间,开辟一条快速解决老百姓日常“关键小事”的绿色通道,让小事通过点对点方式,快速进行分流和解决。 20年来,这列载满民意的“民情直通车”动力强劲,行驶稳健。从当初设立的第一个代表联络室中开出第一班“民情直通车”,发展到目前“12个联络站+122个联络室+153个联络点”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2014年6月17日,庄建平等三位市、镇人大代表在海宁市斜桥镇仲乐村代表联络室接待选民。 这列“民情直通车”如何能一直保持活跃生命力?这源于海宁人大不断丰富和创新“民情直通车”内涵。 2008年,“民情直通车”从城市开进农村,扩面覆盖到了海宁全域;2014年,海宁人大完善代表联络站(室)功能,进站范围扩大到辖区内各级代表,“民情直通车”随之进一步提质;2016年,“民情直通车”首次“触网”……直通民意20年,“民情直通车”推动了技术迭代、流程迭代、制度迭代、管理迭代,履职为民的速度更快、渠道更畅、理念更深、道路更宽。 20年来,截至今年9月底,海宁市镇(街道)两级人大代表通过“民情直通车”,累计交办民生“关键小事”18712件,解决16968件,90.6%解决在基层。 
今年是“民情直通车”开通20周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聚海宁,深度发掘“民情直通车”的时代价值、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思想内涵,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研讨会精神,从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度,赋予民情直通车新的时代内涵,把民情直通车办成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幸福车’。”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敏忠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