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9号线西溪湿地北站是全杭城最繁忙的地铁站口之一。 如果现在你经过那里,会发现它在繁忙中依然保持着有条不紊的秩序。这里的人车络绎不绝,却总能顺畅通行。 时光拨回一年前,西溪湿地北地铁站刚刚开通时,总能看到百余辆非机动车堆在盲道、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上的画面,行人无处下脚,车辆避让通行,秩序可以说是“一团乱麻”。 从“一团乱麻”到“井井有条”,这个地铁站口的华丽变身离不开西湖区人大、人大蒋村街道工委以及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蒋村街道的共同关注、积极作为。 调研“审”题 抓住“乱麻”总线头 2022年9月,西溪湿地北站所属地仕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人大代表包银奇,在联络站接待选民时就接到了许多居民的反映:西溪湿地北站地铁站口太拥挤太混乱了,行人通行不便,还有不少安全隐患。 地铁站人流高峰到底是什么情况?造成拥挤和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包银奇和社区工作人员先后到地铁站开展“蹲点”调研,同时结合社区周边居民区、写字楼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找到了症结所在。 
他发现,西溪湿地北站位于景区门口,游客量本来就很大,而附近蒋村花园和西溪花园有近7万多常住人口,周边的写字楼、创意园很多,因此无论工作日早晚高峰还是双休、节假日,这里都非常繁忙。据他粗略统计,站点附近几十米范围内,每天至少要停放上千辆电瓶车,这是其他地铁站都不曾出现过的情况。这些电瓶车缺少足够的停放空间和有序管理,是导致地铁站口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 尝试“破”题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包银奇第一时间将群众意见和自己的调研情况反映给蒋村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十分重视,与士林社区干部协作对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逐步规范停车秩序。 但由于电瓶车总量巨大,要想彻底根治,必须挖掘新的停车空间,新增足够的停车泊位。2022年10月,为了寻找新的空间,包银奇再次到站口周边开展走访蹲点。 他发现,景区北门原本设置了几十个非机动车泊位,19号线开通后也是天天爆满。于是包银奇主动联系湿地管理局,询问湿地是否可以扩建原有场地,因湿地规划严格,方案无法推进。 随后,包银奇又联系了街道与执法局,询问是否可以改建部分绿化带,增设非机动车泊位,但同样卡在了审批环节。而且道路北侧大部分区域,当时仍在建设之中,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新增泊位的建议一直无法落地。 
合力“解”题 打破瓶颈扩空间 2023年8月,西湖区人大组织开展区级领导干部代表、区政府领导及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赴代表联络站开展联系代表和人民群众活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柴国庆和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蒋村代表联络中心站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建议。 会上,包银奇再次提起一直牵挂在他心头的“西溪湿地北站非机动车停车空间不足”问题。让包银奇倍感惊喜的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负责人当场回复他,这个问题在近期将得到有效解决。 原来,包银奇的建议早在去年就反馈到了区行政执法局,他们也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在破解过程中也同样卡在了“停车空间不足”上。但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积极寻找新的方案。 2023年7月,区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得到了地铁站A口与E口附近空地即将开发为临时公交停车场与旅游大巴停车场的重要信息。他们立即主动上门与两家开发单位进行联系协商,并说服对方分别划出一块区域,作为非机动车泊位使用。 
2023年9月,新的非机动车泊位顺利改建完成,地铁站E出口附近新增了500个泊位,A出口周边新增了1000个泊位。同时,在蒋村街道与社区的积极协调下,附近写字楼和人行道较宽阔地带也新增了不少电瓶车专用泊位。 为确保新增泊位得到有效利用,区行政执法局与街道再次联合开展非机动车停放专项整治,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引导牌,加设非机动车道隔离护栏,每天安排10名安保人员在多个路口进行行车与停车引导,保证车辆与行人的通行秩序。同时设置共享单车停车区,并要求管理单位定时清理,以保证共享单车停放秩序。 2023年10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柴国庆带领人大代表,与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一起,再次对西溪湿地北站地铁口通行情况进行了“回头看”。在现场,包银奇无疑是最开心的那一个。“终于能够给选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了!”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