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海盐县自2014年起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到2021年实现覆盖率66%,农户接户率67%,但仍存在着施工标准不高、工程用材较差等诸多问题。为此,2022年起,决定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力争用5年时间计划投入66661万元,推动完成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海盐县人大常委会也积极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依托基层单元建设,紧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过程民主监督,不断提升工程质量,避免前期建设、运维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体验式调研,让联系更紧密。今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赴2个镇(街道)3个村依托代表联络站(室、点)开展走访,深入农家厨房、厕所以及污水处理终端等,开展体验式调研,实地感受污水管网建设问题对村民产生的困扰。在镇(街道)层面,以一个代表联络站为一个单元,9个镇(街道)共组织具有专业基础或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居民议事员以及选民代表85人,建立9个代表监督小组,实地考察每条工程线路存在的问题,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调研报告。通过充分调研,不断拉近了人大代表与群众间的距离,使代表与群众的沟通经常化,也更好地收集到第一期工程中存在的漏洞,制定形成了《关于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建设和运维人大代表全过程民主监督的实施方案》,明确将工程建设和治理设施运维作为重点监督内容,推动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督。
二是一站式征集,让协商更充分。县人大常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县人大代表联络总站内2次召开座谈会,邀请来自各镇(街道)的人大代表交流对农村生活污水建设和运维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组织住建、水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场记录、当场研究。同时为了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督过程中广泛听取人民群众与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双线双联四进一评价”机制,依托基层单元载体,在原有“1+9+30+135”的代表联络站(室、点)体系基础上,按照“群众在哪里、站就在哪里,哪里民情多、就在哪设站,只要有需要、哪里都能找”的原则,先后在西塘桥街道刘庄村、沈荡镇中钱村等地建立“污水治理”移动联络站5个。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题接待选民活动33场次,参与代表369人次,接待选民466人次,收集到关于增强运维单位专业设备和人员力量、加大对化粪池和隔油池的清理力度等意见建议113条。
三是阶段式推进,让监督更有力。为了切实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落实落细,县人大常委会打造了闭环监督,通过“代表监督小组每季一督查、监督领导小组每季一巡查、年底集中绩效评价”的方式,阶段式推动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监督。在一季度围绕前期工程存在的需改进的问题及下一步工程建设的需求等,二季度围绕工程设计是否符合各地实情等方面,三季度围绕工程开工后对群众影响等方面,有计划有阶段地开展针对性督查,每个镇(街道)人大将每次督查发现和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提出整改建议提交县人大,由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梳理汇总后反馈给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并持续跟踪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最终形成工作闭环。截至目前,人大代表共计开展现场监督53场次,梳理汇总问题3大类34个,提出意见建议4条,其中“进度服务于质量”“前期设计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等2条意见建议被县政府采纳。
四是协同式参与,让合促更精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过程民主监督工作,更需要各部门、各镇(街道)以及涉及群众的共同参与。各镇(街道)积极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作用,邀请县住建局、水务集团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驻代表联络站为代表监督小组开展专业化培训,让代表们更好掌握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标准及监督内容,提升人大代表监督能力和监督效率。同时,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单位主动组织监理等工作人员,在建设过程中走进人大代表移动联络站,与代表一道倾听村民对建设工程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吸收“在铺设污水管网过程中尽量挑选交通出行较少的时间段并尽快做好前期回填工作”等意见,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按区域推进,做好回填工作,尽可能减少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让整个建设工程更符民意,更促社会的和谐。
五是即时式报告,让数智更赋能。数字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县人大常委会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农村生活污水全过程民主监督。尤其在“代表嘉”手机端应用程序开发后,及时推广到每一位人大代表手机端,在开展现场监督的过程中,更好地通过“六码民情通”模块收集问题,及时用手机拍照记录并向所在镇人大反映,第一时间帮助村民解决了农田生活污水井“吸水”等问题,受到了群众好评。同时,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发“民情智联”应用场景,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并计划设置“农村生活污水”单独关键词,当触发关键词后系统将及时对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梳理相关意见数量、分布等情况,形成民情报告,并向设置关注农村生活污水的代表及时推送相关民情信息,帮助代表更好监督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