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丽水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2项全球重要农遗,以及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缙云茭鸭共生系统2项中国重要农遗,是我国重要农遗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丽水市人大积极履职行权,做好农遗保护与利用这篇大文章,探索山区共富方法路径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做深青田“鱼米”文章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稻田养鱼并传承至今。2005年6月,“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成功举办。 借着大会的东风,如何进一步做深“鱼米”文章?大会成功举办的第二天,青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就把《关于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的议案》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2022年7月27日,青田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的决议》。决议提出,“尽快整合出台一个综合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打造‘稻田养鱼,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设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日’或‘青田稻鱼文化节’”。 今年3月,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将《丽水市“稻鱼共生”系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立法调研列入2023年度立法计划,为丽水农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据青田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金伟平正介绍,青田不仅发起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编制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出台稻鱼共生保护办法,还传承古法育苗技艺,建立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同时以创新引领传承和保护,抓住全省数字化改革契机,建立“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植入“一杆农业眼”等监测设备,实现稻鱼共生环境精准智控,让千年农遗绽放新生活力。 深入挖掘农遗多重价值 为了进一步挖掘农遗蕴含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市人大常委会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专题调研列入2023年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开展调研并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今年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来自青田代表团的叶永青等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支持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先行地的建议》,提出构建农遗展销平台,组织举办国家级农产品展销会,谋划建设中国(青田)农遗良品展销中心等建议。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青田、庆元、云和、缙云等地开展农遗调研,并于6月28至29日在缙云召开全市人大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暨推动全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代表主题活动。 此外,去年9月30日,丽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设立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的议案,决定将每年6月5日设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主任蓝金水介绍,在多部门推动下,全市普查了涵盖茶叶、果蔬类等19项丽水农遗资源名录,其中龙泉灵芝种植系统等4项被列入省重要农遗资源目录。青田、庆元、缙云等县成立农遗专职机构,系统推进农遗保护与利用。推动农遗资源与康养、旅游、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总结推出农遗产业“粮食+增收”十大共富模式,走好促收富民、品牌打造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