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首 页    人大概览    重要发布    地方立法    监督广角    选举任免    决议决定    代表工作    市县人大    机关建设    理论研究    媒体关注    专题集锦
图片新闻 更多>>

陈金彪赴金华调研基层人大工作...

易炼红在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主...
衢州市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市县人大 > 衢州市
龙游县罗家乡人大“围‘罗’话茶”打造代表助力共同富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07-20 09:25:32

  本网讯   近年来,龙游县罗家乡人大因地制宜探索“围‘罗’话茶”履职模式,深入开展人大代表“牵手共富”联络点建设,发挥代表作用,培育壮大黄茶、光伏等特色富民产业,为山区共富之路点起星星之火。

  “围”着一片黄叶子

  2022年1月,龙游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部署开展人大代表“牵手共富”主题活动,旨在发挥“代表+职业”双重优势,带头致富、带动共富。罗家乡人大围绕这一命题,召开乡人大主席团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重点解决“牵什么、谁来牵”的问题。罗家乡的优势就是山林、毛竹、茶叶。乡人大决定把“牵手共富”联络点建在特色产业链上,在毛竹价格下跌、市场长期低迷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龙游黄茶产业。龙游黄茶源于1999年在罗家乡圣堂山上发现的第一株黄化变异绿茶,被命名为“中黄三号”,具有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罗家乡席家村,在县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席金富的带领下,联手龙游茶产业“龙头”企业连片种植320亩黄茶,已初具规模。2022年2月,乡人大“点兵请将”,由席金富牵头3名乡人大代表联动48名村民代表组成“三级代表矩阵”,以席家村为试验田、以龙游黄茶为试验苗,正式拉开代表“牵手共富”的帷幕。

  “开”出致富新方子

  方向明确,人员到位,下步要解决“怎么牵”的问题。一是“家”门口议事。罗家乡10个行政村有5个以“某家”命名,“家”文化底蕴深厚、深入人心。为此,乡人大依托村内“席家宗祠”建立“一席黄茶”代表联络点,常态开展“围炉话茶”系列活动。期间,陆续邀请县人大农工委、茶企技术专家、茶商茶农代表、乡贤等200余人,围绕黄茶推广、茶文化挖掘、茶旅融合发展、高端茶品开发、数字化茶园建设等话题交流讨论。大家在老祠堂品茶议事,唤乡愁、忆乡情、联乡亲、谋乡事,提出建设性建议30余条,促成“田间学校”种茶技能培训、“企业+农户+电商”产业联盟建设、黄茶文化旅游节举办等实事10余件。二是山海间协作。在县领导的牵线搭桥下,“一席黄茶”联络点与相关企业联合发起“我有一方黄茶,长在龙游罗家”的茶园认养项目,将2亩茶园作为一个认养单位,由结对企业以5万元/年价格认养,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成品茶叶,所得资金按比例分成到企业、村集体和茶农。首期100亩茶园一经推出,就被30家企业认养一空,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农民增收40万元。

  “话”出创意好点子

  点上议事有空间、时间的局限性,乡人大把议事平台拓展到小广场、小卖部、文化礼堂、田间地头,把“话茶”延伸到“话事”,广泛收集村情民意,再借助本土智慧应用“龙游通”开辟的“掌上人大联络站”平台进行集中。经过半年时间的“脚步丈量”“指尖收集”,发现茶叶采摘、农户增收、精神文化等话题特别高频。于是,三级代表又汇集一堂集思广益,谋划建设光伏项目。在浙商银行的帮扶下,“一席黄茶”联络点整合360万元资金,建成第一、二期太阳能光伏项目和茶园光伏长廊,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并将收益的50%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光伏长廊安装夜景灯光,采茶时可堆放茶叶,变天时可临时避雨,午间可避暑就餐,夜间可休闲漫步,实现“茶光互补、一廊多用”。得益于黄茶、光伏两大项目引领,助力席家村“家家有事干、人人有收入”,“一席黄茶”联络点在今年也应景更名为“金屋黄茶”。

  “联”出抱团金路子

  “围炉话茶”话出了人气和机遇,乡人大乘势而上、全乡推广,又相继谋划建设了罗家村“一品茶香”、荷村村“美丽荷村”两个牵手共富联络点,集成打造“围‘罗’话茶”履职品牌,从围着席家村这方“炉”拓展到围着罗家乡这个“罗”。三个联络点各有特色又融合打通,通过“围‘罗’话茶”机制一起议事、组团发展。比如,抱团组建“黄茶产业发展联盟”,将分散单位凝聚成村企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打造“联盟认养茶园”,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等方式解决用工短缺、技术指导等问题120余个。同时,席家联动周边缪家、荷村、罗家、马府墩、姜家等五个行政村,共同打造光伏共富圈。该项目安装完毕后农户每户每年预计能获得1000—2000元的租金收益,原本闲置的“空屋顶”将变成农民增收的“金屋顶”。








来源: 龙游县人大、罗家乡人大 作者:祝帅 责任编辑:

[关闭窗口]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办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承办
技术支持: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浙ICP备0500000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0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