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好民生实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近年来,衢江区人大常委会针对民生实事办理过程中民意不够广泛、重点不够突出、监督不够深入、绩效缺乏评价等问题,通过不断深化基层单元建设,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对政府民生实事征集提出、审议票决、实施监督全过程的有序参与,持续放大人大制度功效,努力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一、广泛“选”,打好民意征集组合拳 为使民生实事项目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推动民生实事更好地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展民意征集路径渠道。一是网络云端上“集”,利用浙里人大代表、衢江数字人大等数字平台征集项目意见建议;二是基层单元里“听”,组织区政府领导和区级部门负责人进代表联络站开展主题活动,与代表、群众面对面交流关于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的意见;三是议案建议中“挑”,对代表年年提、重复提,以及B类、C类件中达到办理条件的议案建议进行梳理汇总。近两年来,每年均有5000余人次的代表和群众通过数字平台参与到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工作中来,归纳形成有效意见建议300余条;代表联络站主题活动从2021年的31次提升到2022年的497次。区人代会票决出的项目中,医疗服务保障、教育均衡发展、交通出行改善等5个项目来自网络云端和基层单元征集,特殊病种补助、失能照护服务等2个项目来自代表议案建议。 二、系统“谋”,把准票决项目风向标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分层分类谋划民生实事项目。一方面是全面提炼、系统谋划。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把民生实事项目提炼关、审议关、票决关。每年人代会前,分别由政府常务会、人大常委会、党委常委会依次研究审定,按照“聚焦短板、兜牢底线”原则,从“小切口、大主题、有温度”的角度,挑选出符合当前衢江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所需的项目作为候选项目。人代会期间,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代表团审议,现场解答代表对民生实事项目的工作询问,凝聚代表共识。另一方面是突出重点、专项实施。每年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和主任会议专项票决,挑选出群众关注度高,具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实事项目作为人大“智慧督政”的专项议题,通过“选、议、定、督、评”五个流程环节,要求政府制定专项工作计划,人大出台专项监督方案,以此来促进项目的落细落实。近两年来,先后围绕农村饮用水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人大“智慧督政”,积极回应了农村群众“喝好水、好喝水”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期盼,在衢江百姓中获得良好反响。 三、全程“督”,点燃项目建设加速度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突出“全过程参与、全流程体验”,通过“点、线、面”的结合,构筑起民生实事项目监督矩阵,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点上”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对辖区范围内的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清单式”督查,鼓励代表将发现的问题以议案建议形式上报;“线上”充分发挥财政绩效评估、审计跟踪监督、政府督查室督办落实等部门作用,加强对民生实事项目的监督;“面上”坚持每年把监督民生实事项目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督促推动项目实施。为提高民生实事项目的监督实效,从2021年开始连续两年开展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专项审计,共查出问题48项。2022年首次开展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区人大代表围绕审计结果运用、项目建设及资金管理、民生政策落实等4个方面8个问题精准发问。2023年区人代会首次将民生实事项目审计报告推送给每位代表,扩大代表的知情权,为区人代会上的满意度测评提供依据。 四、回头“看”,评估项目投用真绩效 为全面评估民生实事是否办实,区人大常委会今年首次开展了三年民生实事“回头看”专题活动。近三年来,区人代会票决产生30大项78个小项民生实事项目,涵盖城市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许多项目周期长、投入大,项目最终完成情况和实施绩效需要跨年度监督,通过“回头看”活动,对三年来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汇总梳理,分系统开展专题视察和调研,实地验证项目完成情况,具体评估项目使用绩效,进一步掌握了民生实事项目在“建管用”中存在的问题。代表通过进站参与“回头看”活动,也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的履职水平。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健全完善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工作,更加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优化票决制,让项目更具民生属性;更加突出民生项目跟踪监督绩效评估,推动项目决策更精准,资源配备更合理,财政资金绩效更优化,确保民生实事项目“不走样、不变形”,真正把每个民生实事项目办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和创新工程,以厚厚的民生答卷,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