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营造和谐的环境,才能引来发展的人才。

近年来,玉环市沙门镇滨港工业园区以便利的交通、和谐的秩序、包容的心态频频出彩,园区聚集企业550余家,包揽近3万务工人员,202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307.25亿元。今年,在玉环市“双80”政策推动下,沙门镇人大在企业人才“引育留”上花心思动脑筋,举措不断,成效显著。
“软硬兼施”
“疫情过后,虽然企业产值整体有所回暖,但前期大量的员工选择回乡,给我们企业生产线也带来一定压力”在沙门镇人大联络站,迈得医疗人事总监惆怅道。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沙门镇滨港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有近4.5万人,而2023年务工人数却不足3万人。为此沙门镇人大针对园区企业进行再编组,建立了一支既是市镇人大代表亦是企业员工的人大履职队伍,负责监督并服务园区企业。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人大代表会定期走访园区内重点企业和规下企业,视察中发现企业普遍存在招聘、求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积极督促相关部门建立用工需求台账,精准掌握需用工底数,主动对接镇便民服务中心,定期召开了春季、秋季企业招聘会,既满足企业对招聘人员的需求,同时也帮助广大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沙门镇人大积极牵线企业与政府,在党群服务中心对外大屏上实时公布企业招工用工政策信息,补足企业招聘的信息差,让求职者能去到真正可以发挥才能的岗位。

在软件方面,沙门镇人大积极更新工作方式改善营商条件。硬件方面同样紧随其上。为全力升级滨港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备,沙门镇人大在多次开展人居环境检查后发现各村闲置地的利用率极低,多数空地杂草丛生,在经过外出调研学习和实地走访后,沙门镇人大助力政府“建设花园式村庄”监督方式不断。今年以来,沙门镇共复绿了约60亩边角土地,在全域范围内种植了5000余株三角梅。增绿添绿,还景于民,还地于民,极大提升了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居民的幸福感。
“政策诱惑” 留住来玉人才
“您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工资待遇”
“住房福利”
……
沙门镇人大代表在问卷调查多家企业后,各个企业行政、工作人员都给出了相似回答。
自台州市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聚才”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理念。为更好的了解园区职工的需求,带动园区发展,沙门人大组织成员有针对性的在滨港工业园区员工内开展问卷调查,对调查问卷梳理反馈,得出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愿意来玉发展的原因是工资高,住房待遇好,因此沙门人大精准发力,协同沙门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出台人才引进方法。
每年大学毕业季,沙门人大代表都会邀请人才中心到文化礼堂进行宣讲,宣传大学生新政的安家补贴、房票补贴等10大方面,为引进新人才做足准备。
不仅在宣传上发力,同时还在保障上用心,滨港工业园区双环公司计划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集生活、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双环工业邻里中心,但在儿童设施建设上犯了难。
是否需要大力规划儿童区域?这是双环企业向园区编组代表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沙门人大积极组织园区编组代表开展调研活动,最终的调研数据表示务工人员更愿意留在能接受带着孩子一起生活的地区企业,针对最终的调查结果,沙门人大再对儿童设施建设再调研,再反馈,协助企业将务工人员留在玉环。
但建有这样完善配套设施的企业终归是少数,随着沙门人大深入调研,发现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依旧有着住房难的问题,因此沙门保障房应运而生。在保障房正在逐步建设,房少人多的情况下,沙门人大为了营造公平的务工环境,一方面协助经济发展办公室对企业务工人员用房需求进行登记,一方面在保障房的分配抽签进行监督,全程参与,确保抽签结果的公平公正,截至目前共有320户家庭喜提新居。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首要的是要外来务工者在沙门有根,才能让他们安安心心在沙发展”沙门镇人大主席王建新说。
“文化创新”
7月12日,全国首个“赶海节”在沙门水桶岙村赶海共富乐园举办,现场气氛热烈,市人大代表暨水桶岙村副书记孔庆贵说道“赶海乐园集音乐晚会、水上乐园、星空烧烤等各项娱乐活动为一体,旨在打造提升群众幸福感的休闲场所”。自开园以来,日客流量达700人。在现场,每个区域都有不少游客正在体验,其中亲子游占80%。在随机采访中发现,近一半的人是在沙门务工人员,他们在孩子放暑假之余不是选择带孩子去外面旅游或者回老家探亲,而是被赶海乐园吸引了目光,还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将在沙门的所见所感分享给亲人朋友,以友带友,再吸引了一部分异乡人员来沙游玩。

2022年以来,沙门镇人大成立“共富牵线团”,通过团员聚合资源人脉、代表实地共富调研、代表群众共富共谈等形式,合力破解村内共同富裕发展路径缺思路、壮大村集体经济缺想法等难题,提出共富需要创新的思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新兴潮流结合。
在这样的新共富思路下,王灵华非遗金属敲打工作室、陈振云音乐工作室、孔子文化礼堂等正紧锣密鼓的开展装修工作。在共同富裕的大趋势下,各村开始在盘活优质闲置资源,统筹优质项目建设上下狠功夫,以低价的租金和包容的政策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来创业,让整个沙门刮起一阵“赶海风”和“孔子文化风”,以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才,形成以村包围企业,以企业带动村,双向共富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