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7月以来,岱山县人大常委会将监督“镜头”聚焦持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基层摸实情,田间地头听民声,交流研讨思举措,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出点出力。 积极筹划“备好课” 
如何更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想破题,先调研。7月初,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由渔农业与渔农村工委负责组织实施。调研组精心谋划筹备,与县属有关部门、各乡镇沟通协调,列提纲、选人员、择地点、定时间,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什么、怎么搞、什么方式最有效做足功课,最终敲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方案,明确该调研分3个阶段进行,围绕4项内容展开,历时4个月时间,范围覆盖全县7个乡镇以及部分纯农业村和渔业村。一场由人大主导、多方参与的“解剖麻雀”式调研蓄力待发。 跨海访村“察实情” 所有被调研的村分散于4个海岛上,调研组入农户、进渔村、看项目……足迹遍及全县七个乡镇。“村内经营性项目都有哪些?”“每年固定开支包括了哪些内容?”“你们组建的强村公司是如何运营的,每年的效益怎样?”每到一地,调研组都争先恐后地询问,了解各村发展集体经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围绕“如何因村施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扭转观念拓宽有效路径,整合资源焕发增收活力”与乡镇分管副镇长、村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共商集体增收之策,共谋发展之路。 精准把脉“打板子” 岱山县是海岛县,农村产业有近一半以渔业生产为主,缺区位、缺资源、缺人才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梳理,县人大常委会厘清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共性、突出问题,列出包括“发展意识尚待加强,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发展环境尚需优化,制约因素有待克服;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资产融合尚不完全;收入来源可持续性低,支出压力有增无减;发展后劲亟需积蓄,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等5大类十余个问题清单。通过对具体问题把脉问诊,为下一步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 登门求解“诊难题” “现在农村发展空间有限,收入低,吸引不了人才,更留不住人才。”“一方面激发‘本村人’动力,让村民参与到农村集体经济运营决策和规划中来,另一方面发挥‘驻村人’暨驻村第一书记和指导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整合资源,全力为‘第二故乡’争取资金和项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研组走访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召开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座谈会。交流中,调研组交换思路、碰撞观点,开门见山、直击“病灶”。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业务科室积极回应,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工作举措。 科学会诊“开方子” 
调研组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脉问诊,探寻对症之方,形成了“育强头雁队伍,配强发展人才,选准发展路子;完善保障机制,增强经营动力,凝聚社会合力;挖掘资源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推进多元发展;激发资金活力,立足长远长效,实施产业‘造血’;加大扶持力度,用活用足政策,促进持续发展”等17条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效促进成果转化。 疏通堵点“破瓶颈” 县人大常委会提出进一步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绩效与村干部薪酬挂钩机制,适当地提高补贴和报酬待遇;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敢闯敢干的村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干事创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三农”情怀的企业家开展村企共建行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人大代表等群体在资产资金、经营管理、辐射带动等方面的作用等意见建议,并交办给政府。 接下来,岱山县人大常委会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为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稳步增收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